作者: 馮鍇 來源: 牡丹晚報 發(fā)表時間: 2023-11-15 09:12
□記者 馮鍇
不久前舉辦的世界智能物流發(fā)展趨勢高峰對話活動上,發(fā)布了中德35年物流科技合作成果報告,報告中展示了大量中國與德國在物流科技領域合作的影像資料。一對跨國師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因為幾乎所有的交流合作中都有二人的身影,他們就是德國的庫恩院士和中國的房殿軍教授。房殿軍老家就在菏澤,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經過多日的采訪,了解這段持續(xù)了35年的跨國師生情以及他們?yōu)橹械潞献鹘涣鞲冻龅男难?/p>
形影不離的師生
從報告中展示的影像資料中,記者注意到,庫恩在中國的照片中總有房殿軍的身影。
記者了解到,庫恩和房殿軍雖為師生,其實他們的關系早已超越師生關系,可以說是一對忘年交。庫恩來到中國,房殿軍定會陪同,不僅僅因為盡“地主之誼”,更重要的是兩人經過多年的交往,已經十分默契,作為“翻譯”,房殿軍可以準確地表達庫恩的意思。
同時,在學術方面,房殿軍作為庫恩的學生,他對庫恩的理論理解得更加透徹,庫恩與中方客戶交流時,房殿軍能夠將一些細節(jié)解釋得很清楚。
“有趣的是,房殿軍為客戶解釋細節(jié),相當于幫我超前闡述。因為很多時候我繼續(xù)講述的時候,房殿軍會和客戶說‘這段不用翻譯,我剛剛已經講過了’……”庫恩回憶,他感覺自己和房殿軍師生間的觀點和思路一直非常默契。
而他們的這種默契,其實在35年前的首次接觸就打下了基礎。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我叫房殿軍,負責接待庫恩教授您,并會全程支持您在北京的講學……”1988年9月,時任德國弗勞恩霍夫物流研究院執(zhí)行副院長的庫恩來北京科技大學講學,在學校門口,一名年輕人用德語和他打招呼。
“這是我和房殿軍的第一次見面,八十年代的中國,居然有年輕人可以用流利的德語和我交流,協(xié)助我在中國的講學工作,并且他對物流研究領域也很感興趣,這最初的印象至今深刻難忘?!睍r隔35年,庫恩仍然記得當時的感覺。自此,一段長達35年的跨國友誼拉開序幕。
俗話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房殿軍1978年通過高考考入北京科技大學的前身北京鋼鐵學院。學習期間,房殿軍認為德國在該領域處于領先地位,便在讀研期間將德語選為第二外語。1985年,房殿軍作為優(yōu)秀畢業(yè)生留校工作,后加入吳清一教授承接的國家第一個“七五”重點物流攻關項目。
能講一口流利德語,在物流領域有研究,世界頂尖物流研究機構之一的德國弗勞恩霍夫物流研究院前來講學,房殿軍自然成為連接雙方的最佳人選。
經過幾天的接觸,房殿軍和庫恩互相不斷熟悉,房殿軍的專業(yè)能力也給庫恩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離開中國前,庫恩決定邀請房殿軍到德國攻讀博士學位,并將親自作為其導師,在弗勞恩霍夫物流研究院從事項目和科研工作。
房殿軍自然也沒錯過這次難得的機會,當年10月底,房殿軍乘坐火車,歷時七天七夜到達德國多特蒙德,開啟了一段新的人生征程。
“當時乘坐火車主要是節(jié)省經費,但七天七夜的長途‘旅行’,讓我提前認識了‘一帶一路’的相關國家,對于物流的重要性體會更加深刻,堅定了專注研究物流的決心。”房殿軍回憶說。
盡管有庫恩的幫助,但初到德國的房殿軍還是很快遇到了困惑。
因為當時的中國對德國人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國家,反倒是經濟發(fā)展相對較好的日本、韓國為更多的德國人認識。很多德國人見到房殿軍后,會詢問他是否來自日本或韓國,這讓房殿軍心里感覺很不舒服,總是一次次強調自己來自中國。他也暗下決心,一定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德國人重新認識中國。
除了心理上的不適,他遇到的另外一大難題是語言問題。雖然他學了德語,但身處真正的德語環(huán)境中,幾乎無法正常交流。而房殿軍很快找到了自己學習德語的小竅門——去教堂聽牧師“講經布道”,這讓他的德語水平突飛猛進。此外,房殿軍還和不少德國人交朋友,經常邀請他們到自己的住所,親自下廚做中國菜,介紹中國的文化和傳統(tǒng),既提升了自己的德語能力,又讓德國朋友對中國有了進一步了解。
努力的人會被人尊敬,而房殿軍通過努力更讓德國人敬佩。他的努力也被庫恩看在眼里,能力更是得到了庫恩的認可。1990年,弗勞恩霍夫物流研究院受邀為德國最大的職業(yè)培訓機構瑞法講課,但主講物流系統(tǒng)的講師病了,庫恩便問房殿軍,是否敢于用德語給德國學員講課。庫恩知道,這對到德國不到兩年的房殿軍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但也相信房殿軍能夠勝任。而房殿軍也沒讓他失望,勇敢地接受了挑戰(zhàn),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原來中國人這么能干!”這次經歷讓同事對房殿軍刮目相看,也認可了房殿軍的能力,使他有機會參加德國工業(yè)界的項目,甚至參加一些高層論壇,逐漸在德國工業(yè)界打開局面,還結識了德國工業(yè)界的高端人士,并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系,為之后牽線中德物流科技領域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讓德國人重新認識中國
師徒合作為中德友誼“架橋”
庫恩對房殿軍這位中國大弟子青睞有加,在房殿軍的影響下,庫恩對中國文化進行了深入研究。在德語發(fā)音中“孔”和“庫恩”相近,庫恩的中國學生都尊稱他為“庫恩夫子”。
大多數德國人對中國了解甚少,庫恩經常耐心地為他們介紹中國的情況。他經常鼓勵德國學生到中國學習,推薦朋友到中國旅游。他還親自組織德國代表團到中國考察,推進中德科技與文化交流。
而房殿軍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在德國工作學習期間,負責德國弗勞恩霍夫物流研究院的中國業(yè)務。由于房殿軍的個人影響和魅力,在德國工業(yè)界尤其是弗勞恩霍夫及德國多特蒙德大學和中國的合作都得以順利推進。尤其在1998年,在庫恩的幫助下,成功促成華為與弗勞恩霍夫物流研究院的合作,一直持續(xù)至今。庫恩認為,和華為的合作成為弗勞恩霍夫物流研究院的一個經典案例,尤其對德國團隊來說,他們參與了華為很多大的項目,都是德國在該領域從沒有建設過的規(guī)模,在雙方合作的過程中,德國方面也積累了很多和快速發(fā)展中的中國企業(yè)項目的合作經驗。
“我更愿意在中德合作中發(fā)揮橋梁作用?!狈康钴娊榻B,與華為合作之初,他就和任正非先生達成共識,一定采用混合團隊的方式進行合作,這樣中方團隊才能在與德國團隊的合作過程中學習到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式,從而提高中方團隊的水平。與華為合作期間,任正非曾邀請房殿軍加盟華為,但房殿軍婉拒了,因為他很清楚,想讓弗勞恩霍夫與華為長久合作,自己唯有處于中立的身份才能發(fā)揮更大作用。畢竟雙方屬于國際間的合作,不僅涉及技術差異,還有文化差異,雙方團隊在合作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一些摩擦、爭執(zhí),而房殿軍在中間很好地發(fā)揮了“潤滑劑”的作用。
“這樣的合作方式,使華為一大批人才的能力得到迅速提升,成長為國際型人才。”庫恩評價說,“我們都知道房殿軍是一個熱愛祖國的人,但他總能堅持公平和雙贏的原則,他的坦蕩、誠信、堅持一直被我們尊重?!?/p>
中國物流業(yè)起步晚,發(fā)展迅速,市場非常缺乏實戰(zhàn)型高端人才。2010年,房殿軍婉拒庫恩的挽留,回國加入同濟大學中德學院,為國家培養(yǎng)物流高科技人才。此后,房殿軍經常組織庫恩及德國其他院士、專家、教授來華授課,庫恩還被多所中國高校聘為客座教授,并成為多家知名企業(yè)或相關部門、機構的顧問。
著名中國物流專家、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吳清一評價說,庫恩和房殿軍師徒二人配合默契,學術水平相當,專業(yè)能力互補,在三十多年的中德科技與文化交流中,上演了精彩的“二人轉”。